東網 – 搜查線:缺飲水機助長膠樽 市民「撲水」難

藝人黃子華在棟篤笑中說過,他當年見證了樽裝水面世後形成的一股潮流,大家都慢慢習慣購買樽裝水飲用。這幾塊錢為我們買來了方便,同時亦買來了大量難以分解的塑膠垃圾,在完成它們盛水的使命後,便長埋堆填區。有團體為改變消費者購買樽裝飲品習慣,特地製作飲水機地圖,更推出手機應用程式,讓市民找到離自己最近的飲水機。不過,地圖同時揭示了飲水機的數量和分布的問題。

根據環保署於2014年發表的「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」,香港平均每日棄置132公噸塑膠瓶,Go Green Hong Kong創辦人彭凱恩指,以常見的膠樽重量去換算,香港人平均每天棄置超過500萬個膠樽。彭凱恩在2013年發起了名為「撲水」的環保運動,製作網上及手機程式版飲水機地圖。現時,地圖只收錄位於公眾可免費或付款進入之地方的飲水機,已記錄超過900個飲水機的位置。但實際上,逾700萬個人共用900多個飲水機,實在稱不上足夠。

彭凱恩認為,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和圖書館,以及主要交通設施如港鐡站及巴士站也應安裝飲水機。但康文署發言人回覆東網表示,除香港中央圖書館外,以靜態活動為主的場地都不設飲水機。港鐵發言人指因衞生問題及積水會或引致安全問題,暫不考慮安裝。

推動「撲水」的3年來,彭凱恩認為最諷刺的是政府一邊高呼要源頭減廢,卻一邊做着不相應行為。「去年科學館舉辦了一個大型海洋塑膠垃圾展覽,你看展覽時要喝水的話,就只能從館內的自動售賣機購買樽裝水。」

政府冷待安裝飲水機議題在立法會會議中亦能窺探一二。今年4月,當時的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就公屋安裝飲水機一事,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提問,張炳良指並未就提供飲水機方面提出指引,反建議市民自攜飲料,或去商店購買飲品。

彭凱恩指,近日一些快餐店在分店內增設飲水機,供食客使用,即使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員工工作量,未必全因環保,但亦是一種進步。「有咖啡店主動聯絡我們,希望我們能把店舖加入地圖,亦有教會樂意為市民提供食水。」彭凱恩說。現時飲水機地圖應用程式的下載量,加起來亦不足2萬。有市民稱沒有帶水樽習慣,要改變香港人購買樽裝水的習慣,看來尚有漫漫長路。

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指出,鄰近地區對於飲水機的政策,已比香港走得更前,以台灣為例,飲水機已成為基本公共設施之一,反觀香港擔心風險的文化盛行,忽略用家的最大需要,觀念落後。

http://hk.on.cc/hk/bkn/cnt/news/20161010/bkn-20161010060059606-1010_00822_001.html?eventsection=hk_news&eventid=4028828d545aceca01547708929b4799

下載 Download